![]() 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属于试剂卡壳技术领域,上盖,设置第一凹坑、第二凹坑、第二凸起条,第一凹坑的底部设置长方形加样孔,加样孔的背侧对应试剂卡的滤血膜的位置,第二凹坑对应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第二凸起条位于上盖的背侧,第二凸起条垂直于导流槽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对应结合垫和硝酸纤维膜之间的位置;上盖的背侧沿着加样孔的方向设置导流槽,导流槽覆盖加样孔的位置,能够使样本导流到试剂卡的硝酸纤维膜的位置;下壳,与上盖配合组成盒体结构。提高样本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同时对样本的流动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或减少造成全血样本的红细胞破坏的现象。提高留在滤血膜上的红细胞的数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公开号:CN214334974U 申请号:CN202122043025.8U 申请日:2021-08-27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何长锋;王学士;谢煜萍;姚丛丛 申请人:Shandong Zi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G01N33-55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剂卡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 [n0002]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n0003] 试剂卡壳是用于免疫层析试剂过程中的塑料卡,卡中装载NC膜、吸水纸、结合垫、缓冲垫、滤血膜组成的测试件如图1所示,试剂卡壳通过承载这些部件组成试剂检测卡。现有的试剂卡壳如图2所示,在卡壳上设置圆形加样孔,使用时,通过圆形加样孔进行加入样本,但是发明人发现,样本与滤血膜存在接触面积不足的问题,会造成滤血不足,并且现有的卡壳在检测全血样本时,会造成样本中的红细胞破坏。 [n0004] 而且试剂卡壳采用上壳与下壳的组合结构,但是进行仪器运转时,存在被转盘分离的情况,同时在进行上下壳进行组装时不能很好的确认是否按压到位。 [n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 [n0006]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n0007] 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包括: [n0008] 上盖,设置第一凹坑、第二凹坑、第二凸起条,第一凹坑的底部设置长方形加样孔,加样孔的背侧对应试剂卡的滤血膜的位置,第二凹坑对应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第二凸起条位于上盖的背侧,第二凸起条垂直于导流槽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对应结合垫和硝酸纤维膜之间的位置; [n0009] 上盖的背侧沿着加样孔的方向设置导流槽,导流槽覆盖加样孔的位置; [n0010] 下壳,与上盖配合组成盒体结构。 [n0011] 设计了卡壳的上盖结构,长方形加样孔可以提高样本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通过在上盖的背侧设置导流槽,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红细胞的破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试剂卡放置在上盖的下方。 [n0012] 加入的样本比如血液,通过加样孔进入到滤血膜的位置后,然后经过缓冲垫、结合垫,到达NC膜(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现有的卡壳结构,通过加样孔加入样本后,样本可能被加样孔挡住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不足而且导致红细胞的破坏,样本进入到后续的NC膜的位置的过程不顺畅,样本到达NC膜检测的效果不好。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加样孔,其设置了开放式的导流槽结构,其能够提高接触面积,而且起到从滤血膜和NC膜之间导流的作用,使流动更顺畅,而且提高了上盖与试剂卡之间的空间,减少了红细胞的破坏。 [n0013] 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n0014] 全血试剂卡壳通过对加样孔的形状和结构的改进,有利于加样过程,提高样本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同时对样本的流动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或减少造成全血样本的红细胞破坏的现象。提高留在滤血膜上的红细胞的数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n0015] 通过上盖和下壳的结构设计,使卡壳的结构更加稳定,能够防止机械运动时分裂。并且上盖与下壳的间隙得到控制,层析时有利于进行侧向层析流。 [n0016]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n0017] 图1为测试件的结构图; [n0018] 图2为现有的试剂卡壳图; [n0019] 图3为检测全血试剂卡壳的整体结构图; [n0020] 图4为上盖的正面图; [n0021] 图5为上盖的背面图; [n0022] 图6为下壳的正面图; [n0023] 图7为下壳的背面图; [n0024] 其中,1、上盖,2、下壳,3、加样孔,4、导流槽,5、第一凸起条,6、第一凹型卡条,7、第二凹型卡条,8、凹槽,9、第二凹坑,10、滤血膜,11、缓冲垫,12、结合垫,13、NC膜,14、吸水纸,15、PVC底板,16、圆柱型凸起,17、第二凸起条,18、第一凹坑,19、凹棱。 [n0025]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n0026]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n0027] 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包括: [n0028] 上盖,设置第一凹坑、第二凹坑、第二凸起条,第一凹坑的底部设置长方形加样孔,加样孔的背侧对应试剂卡的滤血膜的位置,第二凹坑对应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第二凸起条位于上盖的背侧,第二凸起条垂直于导流槽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对应结合垫和硝酸纤维膜之间的位置; [n0029] 上盖的背侧沿着加样孔的方向设置导流槽,导流槽覆盖加样孔的位置,能够使样本导流到试剂卡的硝酸纤维膜的位置; [n0030] 下壳,与上盖配合组成盒体结构。 [n0031]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长方形加样孔的短边为弧形结构。 [n0032]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盖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一凸起条,第一凸起条沿着导流槽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一凸起条之间的间距大于导流槽的宽度。 [n0033]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盖远离第一凹坑的一端设置圆柱型凸起。进一步,圆柱型凸起的数量设置1个至4个。 [n0034]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下壳的内侧设置凸起的第一凹型卡条和第二凹型卡条,第一凹型卡条配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第一凹型卡条的开口端抵住第一凹坑的一端。 [n0035]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凹型卡条配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第二凹型卡条的开口端抵住第二凹坑的一端。 [n0036]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凹型卡条和第二凹型卡条的开口端相对设置。 [n0037]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下壳的顶部边缘设置凹棱,上盖的边缘设置与凹棱相配合的卡台。 [n0038]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卡壳的侧部设置两个相对的凹槽。 [n0039]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试剂卡的结构图,可以看到试剂卡从左端至右端依次是滤血膜10、缓冲垫11、结合垫12、(硝酸纤维膜)NC膜13、吸水纸14,并且底部设置PVC底板15,滤血膜10、缓冲垫11、结合垫12、NC膜13、吸水纸14设置在PVC底板的上方。滤血膜10、缓冲垫11、结合垫12依次部分重叠设置,NC膜13和吸水纸14部分重叠设置,结合垫12和吸水纸14配合压住NC膜。 [n0040] 现有的试剂卡的使用方法是将试剂卡放置到试剂卡壳中,避免试剂卡污染,并且能够抵抗外界的应变力。荧光免疫分析仪用于检测试剂的孵育和检测,试剂卡装入卡壳中后,将血液样本通过加样孔3加入,然后将卡壳放入到荧光免疫分析仪中,在荧光免疫分析仪中,会发生旋转,使卡壳旋转到检测试剂对应的位置,然后手动将检测试剂加入到卡壳的第二凹坑9的位置,这样依次进行检测,加入检测试剂后的试剂卡转动到检测的位置,进行荧光检测得到结果,然后卡壳排出。 [n0041]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卡壳会发生旋转所以需要整个卡壳结构稳定,血液样本从加样孔3运动到第二凹坑的位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开放式的导流槽4的结构,以使其充分的导流到第二凹坑对应的NC膜的位置,减少破坏。 [n0042]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包括:上盖1,设置第一凹坑18、第二凹坑9、第二凸起条17,第一凹坑18的底部设置长方形加样孔3,加样孔3的背侧对应试剂卡的滤血膜的位置,第二凹坑9对应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第二凸起条17位于上盖的背侧,第二凸起条17垂直于导流槽4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17对应结合垫和NC膜之间的位置;上盖1的背侧沿着加样孔3的方向设置导流槽4,导流槽4覆盖加样孔3的位置,能够使样本导流到试剂卡的硝酸纤维膜的位置;下壳2,与上盖1配合组成盒体结构。 [n0043] 检测使用的试剂卡壳,一般将样本滴入到加样孔3中,然后和卡壳内部的滤血膜接触,现有的圆形加样孔,样本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不足,会造成滤血不足。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长方形加样孔,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变大。 [n0044] 而且长方形加样孔3和背侧设置的导流槽4进行配合,导流槽与长方形的方向相同,加样孔就位于导流槽的中部区域,导流槽与滤血膜之间留有空间,样本加入后,会在导流槽的导流作用下在滤血膜上扩展,有利于提高样本与滤血膜的接触面积,起到从滤血膜和NC膜之间导流的作用,使样本从滤血膜流动到NC膜更顺畅,而且提高了上盖与试剂卡之间的空间,减少了红细胞的破坏。使样本流动到NC膜后检测效果更准确。 [n0045] 上盖设置第二凸起条17,第二凸起条17垂直于导流槽4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17对应结合垫和NC膜之间的位置。对应图1所示的结合垫和NC膜之间的位置,因为样本液体通过结合垫流入到NC膜,第二凸起条17起到阻拦液体直接流淌过去,让液体通过结合垫后进入NC膜的作用,有利于样本的检验。 [n0046] 进一步,长方形加样孔3的短边为弧形结构。加样孔的短边是弧形结构,起到缓冲样本的作用,利于导流。 [n0047] 进一步,上盖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一凸起条5,第一凸起条5沿着导流槽4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一凸起条之间的间距大于导流槽4的宽度。两个第一凸起条5与下述的凹型卡条起到配合作用,同时起到限位的作用。 [n0048] 如图5所示,进一步,上盖1远离第一凹坑的一端设置圆柱型凸起16。进一步,圆柱型凸起16的数量设置1个至4个。如图5和图1所示,远离第一凹坑的一端,设置圆柱型凸起,对应图1的吸水纸的位置,用于压住吸水纸,起到定位试剂卡的作用。 [n0049] 进一步,还包括下壳2,与上盖1配合组成盒体结构。上盖1和下壳2组合成为以容纳的结构,里面放置测试件,方便进行检测和转移。 [n0050] 进一步,下壳2的内侧设置凸起的第一凹型卡条6,第一凹型卡条6配合与第一凸起条5卡合,第一凹型卡条6的开口端抵住第一凹坑的一端。第一凹型卡条如图5和图6所示,与第一凹坑的加样孔一侧的位置进行卡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并顶住第一凹坑的边缘。本实用新型中,上盖的第一凸起条和下壳的第一凹型卡条进行配合,说明上盖和下壳的扣合程度更好,不仅能够更好的夹住试剂卡,起到稳定试剂卡的作用,而且整个卡壳的结构比较稳定,不容易脱离,在检测的过程中整个卡壳需要放置到荧光免疫分析仪中,在仪器运转的过程中,不容易分开。 [n0051] 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下壳的内侧设置凸起的第二凹型卡条7,第二凹型卡条7配合与第一凸起条5卡合,第二凹型卡条7的开口端抵住第二凹坑的一端。第二凹型卡条7,如图5和图6所示,与第二凹坑的一侧位置进行卡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并且抵住第二凹坑的边缘。 [n0052] 进一步,第一凹型卡条6和第二凹型卡条7的开口端相对设置。通过相对设置,就会从两侧分别夹住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第一凹型卡条6和第二凹型卡条7位于下壳上,与下壳固定连接,所以提高了上盖和下壳的固定作用。避免仪器进行运转时,造成分离的现象。 [n0053] 并且第一凹型卡条6和第二凹型卡条7是相对于下壳2凸起的结构,所以其会起到控制上盖与下壳的间隙的作用,这样方便试剂卡进行层析检测中的侧向层析流。 [n0054] 进一步,下壳2的顶部边缘设置凹棱19,上盖的边缘设置与凹棱19相配合的卡台。如图3和图4所示,下壳的边缘设置凹棱19,凹棱高度不同的结构,上盖的边缘设置卡台,卡台是上盖的内侧相对于边缘结构是凸起的,这样可以方便上盖和下壳的卡合,在组装时,能够确认按压到位,并且提高稳定性。 [n0055] 进一步,卡壳的侧部设置两个相对的凹槽8。卡壳的侧部设置凹槽,可以方便检测时进行拿取方便。 [n00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6) [0001] 1.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设置第一凹坑、第二凹坑、第二凸起条,第一凹坑的底部设置长方形加样孔,加样孔的背侧对应试剂卡的滤血膜的位置,第二凹坑对应硝酸纤维膜的位置,第二凸起条位于上盖的背侧,第二凸起条垂直于导流槽的方向设置,第二凸起条对应结合垫和硝酸纤维膜之间的位置; 上盖的背侧沿着加样孔的方向设置导流槽,导流槽覆盖加样孔的位置,能够使样本导流到试剂卡的硝酸纤维膜的位置; 下壳,与上盖配合组成盒体结构。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上盖远离第一凹坑的一端设置圆柱型凸起,上盖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一凸起条,第一凸起条沿着导流槽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一凸起条之间的间距大于导流槽的宽度。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下壳的内侧设置凸起的第一凹型卡条和第二凹型卡条,第一凹型卡条配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第一凹型卡条的开口端抵住第一凹坑的一端。 [00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第二凹型卡条配合与第一凸起条卡合,第二凹型卡条的开口端抵住第二凹坑的一端。 [0005]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第一凹型卡条和第二凹型卡条的开口端相对设置。 [000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全血试剂卡壳,其特征在于:下壳的顶部边缘设置凹棱,上盖的边缘设置与凹棱相配合的卡台。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1213451B|2013-04-03|膜阵列和分析设备 CN214334974U|2021-10-01|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 US6585937B1|2003-07-01|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system CN210875398U|2020-06-30|微流控芯片以及微流控芯片组件 US5000923A|1991-03-19|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 test specimen and reagent CN211013734U|2020-07-14|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 CN210690589U|2020-06-05|一种收集腔 CN206920451U|2018-01-23|一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试纸条 CN104569300A|2015-04-29|一种液体样本中被分析物质的检测装置 KR100830653B1|2008-05-19|미세유체 혈장 추출기 CN214122249U|2021-09-03|一种新型管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简易装置 KR101024382B1|2011-03-23|생체물질 분석용 테스트 스트립 CN210514334U|2020-05-12|一种基于微流体的干式免疫层析诊断装置 CN211627587U|2020-10-02|一种血液血型检测卡 CN211061557U|2020-07-21|新型免疫层析试纸卡 CN209979647U|2020-01-21|快速分析试剂卡 CN213779887U|2021-07-23|一种传染病检测盒 CN214608731U|2021-11-05|一种便于携带的化妆品检测试纸 CN213658760U|2021-07-09|一种用于检测犬d-二聚体的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 CN213275616U|2021-05-25|一种双联式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 CN210136235U|2020-03-10|一种全血样本检测装置 CN212364315U|2021-01-15|一种弧形尿样检测卡壳 CN105466726A|2016-04-06|一种流体样品的收集检测装置 CN214310531U|2021-09-28|一种试剂盒 CN211576971U|2020-09-25|试纸卡盒及检测试纸卡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2043025.8U|CN214334974U|2021-08-27|2021-08-27|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CN202122043025.8U| CN214334974U|2021-08-27|2021-08-27|一种检测全血试剂卡壳|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